从这个角度看,妮可·基德曼肯定是合格的。
她可是好莱坞之中公认的大美人。
在这个还没有被政治正确影响到审美的好莱坞之中,能够得到大众的公认,足见她的颜值得到了多少人的承认。
而且以她和汤姆·克鲁斯的关系,共同出演速度与激情,其实也能够为速度与激情省下来一大笔的宣传费用。
这两个人同时露面的时候,往往能够得到大众们的关注。
“可以,那就你演吧,这个角色我也觉的挺适合你的。”
都到这份上了,凯文多少也要给她个交代了。
这些角色给谁不是给,给妮可·基德曼还能够省下来不少的宣传费用。
不过妮可·基德曼这一问,凯文也思考起了另外一个女主的人选。
首先,他前面的女人,肯定是不适合给了。
不患贫患不均。
给出去,容易闹矛盾。
只能对外面试,或者看看有没有谁求上门来,做个人情吧。
得到了凯文的承诺,妮可·基德曼也开始给予凯文回报了,只见妮可基德曼俯身低头为凯文提供起特殊服务来。
······
日出日落,转瞬又是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。
哈利·波特以五亿一千万美元的惊人票房,在美国下映了。
不过热度并没有过去。
哈利·波特剧组的所有演员,这段时间内可谓是享受了一把什么叫做全民关注的滋味。
在美国,哪怕走在大街上,都有无数的小朋友围住他们,亲切的喊着他们在电影之中扮演的角色的名字。
毫不夸张的说,凭借着哈利·波特的热度,几乎足够他们一辈子吃喝不愁了。
凭借着这个热度,随便哪里都能够吃的起烂钱。
这还是只是哈利·波特热度的一部分。
光在美国火,并不能证明哈利·波特足够火。
在哈利·波特的故事背景,罗琳的故乡,那个四分之三站台火车站,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网红景点。
英国,更是因为哈利·波特征服了美国人,而爱屋及乌起来。
这一点,其实很好理解。
英国人对美国人的心情十分的复杂。
从文化角度上来看,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,是它小弟一般的存在。
英国人怎么可能瞧的上美国。
但是现实是,美国迅速发展,经济各方面都超越了英国。
这种既瞧不上,又羡慕它发展的好的复杂情绪。
深刻的影响了英国。
现在,一部英国人创造的小说,征服了美国人,还被史蒂夫·凯文这种大导演拍摄成电影。
获得了五亿美元的票房。
这想不让英国人为之自豪都难。
爱国之情,哪个国家都有。
在这样的情绪之下,无数英国人纷纷走进了电影院观看起电影。
一时之间,一股魔幻风潮,席卷英国。
并且带着这股热度,朝着周围扩散。
另一边,亚洲国家。
作为电影工业被碾压方。
影迷们实在是无法拒绝这种特效拉满的电影。
直白点说,就是美国人早就习惯了一流的特效,逐渐开始看剧情。
而亚洲国家的观影人群,其实很少能够看到这种级别的特效。
在这种特效之下,其实故事情节什么的被无限弱化了。
当然,说的这么多,直白一点,其实就是观众们愿意为这种特效大片而走进电影院。
这种级别的特效,会让大众产生一种值回票价的想法,而愿意为此踏入电影院。
先是韩国,然后是日本。
紧接着自然是大陆了。
得益于凯文为大陆文化做出的推广,同时哈利·波特健康无公害,连小孩子都能看。
一帧未减的通过了审核,直接进入了电影市场。
同时,晨曦电影驻大陆分公司,也开始联系各大院线方就发行一事,进行了仔细的商谈,最终取得了二十个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院线方百分之八十的排片。
至于其他的地方,晨曦电影目前的渠道,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。
而且其实其他的地方也不重要。
这二十个城市,已经基本上集中了观影意愿最高的人群,其他地方的其实大多数还是愿意后期买盗版碟片看。
在这个年代,有闲钱进电影院的始终只是少部分。
在电影上映的当天。
张亿谋和蒋文就默契的来到了电影院。
自从和史蒂夫·凯文仔细的谈论过电影发展之后,二人的想法多少有点被改变。
说白了,其他人说话,他们可能不服气。
但是史蒂夫·凯文这个好莱坞的大导演,以及大电影公司老板,所说的话,仔细想想,还颇有道理。
他们来这里,只是想现场的感受一些,双方电影工业的差距。
还有就是,他们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。
这种行为,就和作者去看其他的作者写的书一样,吸取别人的优点,或多或少也能够让自己进步。